為什麼上街頭?新公民運動的歷史、危機和進程

封面
商周出版, 2014年7月3日 - 379 頁

反對,是為了生存;

公民覺醒是為了守護得來不易的民主;

上街頭是為了追求更有尊嚴的未來!

 

李茂生(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)

何明修(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)

陳俊宏(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)

張鐵志(《號外》雜誌總編輯兼《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》總主筆)

孫友聯(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)

孫窮理(苦勞網記者)專文推薦

 

王丹(中國民運人士)

何穎怡(商周出版選書顧問)

吳叡人(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)

李惠仁(紀錄片導演)

姚人多(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兼所長)

黃孫權(高師大跨藝所助理教授)

黃哲斌(媒體工作者)

黃國昌(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)聯手推薦

 以上皆按姓氏筆畫排列

 

「整個社會中階層向上移動,已經成為無法實現的夢想。值此之際,一種古老的生活方式、一種不斷被傳統民主體制壓抑到社會邊緣的生活圈,或許就是另一個讓我們恢復尊嚴的選擇。」——李茂生

 

「如何思考社運組織的內部民主?如何思考國家暴力的本質?如何判斷公民不服從是否『是』非暴力的?……書中不斷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想法,並用具體行動激發我們探索民主實踐的各種可能,確實開拓了我們對另類政治實踐的想像空間。」——陳俊宏

 

「反抗精神與行動的極佳見證。作者也大聲提醒我們,民主自由絕非從天而降、不勞而獲,而是需要奮力爭取。」——黃哲斌(媒體工作者)

 

「資本主義由全球化發展到區域經濟體,扯碎了工人階級的連帶,也造成全球性的分配不均現象,對於像格雷伯這樣的行動者而言,已經難以使用在全球資本競租環境下被扯得支離破碎的『工人階級』來描述行動的主體,而採取了『百分之九十九』對『百分之一』這個模糊的概念……對於促成趕上這一個早已跨越國境的對話與行動,格雷伯的諄諄之言,應當是重要的開始。」——孫窮理

 

原本只是一則雜誌上的廣告,邀請大家在 2011年9月17日一起上街頭,占領華爾街;這樣單純的籲請,如何演變成一場全球矚目的公民運動,且影響力延燒至今?

 

大衛•格雷伯以「占領華爾街」發起人之一的角度,翔實觀察了占領行動的始末,並分析了行動的原因與獲致成功的諸多因素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身為一個相對溫和的無政府主義者,格雷伯重新耙梳了民主的定義:民主不是只彰顯在投票的那一刻,而是一種基於人人在根本上平等的信念,允許人們以充分且平等參與的方式,運用各種有利的手段,去決定集體的事務。

 

格雷伯也以資深社運人士的經驗,分享了公民行動中取得共識決的操作原則,如何「占領」及「解放」各種公共空間,以及如何在既有的權威之外,建立起平等且廣泛參與的自治生活。

 

所謂革命、行動與公民不服從,從來就沒有固定的形式,其所激盪出的思想轉換卻是永久的。我們所要做的,不是顛覆掉一切既存的體制,而是不斷擴展自由的範圍,直到它成為生活中的終極價值。

 

 

出版社 商周出版 (城邦)

 

已選取的頁面

內容

推薦序
6
目錄 p54
54
導言 p55
57
Chapter 1 序幕即將揭開 p71
71
Chapter 2 占領運動為什麼可行 p127
127
Chapter 3 暴民開始思考與講理 隱藏的民主史 p221
221
Chapter 4 改變如何發生 不 p279
279
Chapter 5 尚待破除的魔咒 p341
341
注釋 p374
374
版權說明
380
著作權所有

常見字詞

書目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