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劉曉波傳》: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

封面
明鏡出版社, 2010年10月18日 - 406 頁

 1989年的“六四事件”,對劉曉波來說無疑是一道改變其命運的分水嶺。之前,他是一匹桀驁不馴的文壇“黑馬”;之後,他變成了一個著名的持不同政見者。

少年時代的劉曉波,“冒險”而“叛逆”,11歲就成了“癮君子”,打仗、蹺課、離家出走;文革期間隨父母到內蒙古插隊下鄉四年,隨後又當了兩年知青,返城後又當了一年抹灰工……這些底層經歷“豐富”了他的閱歷,也形成了他的“偏激”世界觀。

從1977年考入吉林大學,到1988年獲得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學位,這一時期的劉曉波“扮演”了眾多角色:校園詩人、中文系講師、文學評論者、文壇“黑馬”……
“六四事件”讓劉曉波由“黑馬”變成了“黑手”。他為何選擇回國?為何成了天安門“四君子”?為何選擇了絕食行動,又為何與戒嚴部隊談判?他到底是如何撤出廣場的,又是怎樣躲藏起來的?在逃亡海外的機會擺在眼前時,他為何選擇了拒絕和後悔?

因“反 革命宣傳煽動罪”被捕入獄,因說服學生撤離廣場被作為“重大立功表現”而免予刑事處分釋放。獄中他曾寫過《悔罪書》,出獄後他又寫了《末日倖存者的獨 白》。從“悔罪”到“獨白”,他讓自己成為“六四事件”最有爭議的人物,直到今天人們還在追問,他的所作所為到底為了什麼?

1991年1月出獄後,從事寫作及參與中國民主運動。他抨擊時政、關注民間維權、呼籲為六四平反和要求中共進行民主改革,於1995年和1996年兩次被監禁和勞教。整個九十年代的一多半時間都是在監獄中度過的。

2008年,他發起與參與起草了《零八憲章》,一年後因“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”被判刑11年。

“因言獲罪”的劉曉波,於2010年10月8日也“因言獲獎”——榮獲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,從而成為舉世關注的政治人物,從而也成為備受爭議的諾獎獲得者。
 

常見字詞

書目資訊